君臣之肝膽相照,君主虛納諫,朝臣敢于犯顏。們對貞觀政局認識往往較為片面,認為太宗善于納諫,而諫者則主魏徵,種譜化誤解定程度源于各種文選、掌故對于魏徵。事實,貞觀之治形成僅于君主虛納諫,更于個敢于犯顏直諫、與君主肝膽相照朝臣群,包括玄齡、蕭瑀、王珪、魏徵、岑文本、馬周等眾唐初臣。們齡、資歷相差很,政治也盡相同,至摻黨爭因素,但都能對太宗提真誠見,很難能貴。
百姓。全宗義引用太宗著名話:“為君之,必須先百姓。”(《君》)唐太宗確批評隋文帝防民于防賊錯誤。援引皇事,指隋文帝寧肯讓“百姓逐糧”,也愿倉賑災,以致失民。鑒于此,太宗對《論語》“百姓,君孰與”訓誡表贊同(《辨興》)。也正魏徵“能載舟,亦能覆舟”著名言論提代背景(《政》)。種以民為本治國直到今仍然具義。
、于本
雖然吳兢希望為玄宗治國提供鏡鑒,然而《貞觀政》撰成之后并未引當朝野廣泛注,也未被為吳兢主著作。直到吳兢世半個世紀以后,致力興憲宗李純(778—820)才注到部著作價值,常向朝臣提及自己所得(《玉》卷)。文宗(809—840)自幼“《貞觀政》,每見太宗孜孜政,于茲”(《唐•文宗紀》),即位后更以之自勉。
唐宣宗(810—859)曾“《貞觀政》于屏,每正拱而之”(《資治通鑒》卷),并能力,使獲得“太宗”美譽。盡管唐朝最終無挽回向滅,但《貞觀政》卻成為以后歷代國君案必備典籍。本吳兢孫蔣乂保得以傳世,國版本主洪武(1370)王氏勤堂刊本成化元(1465)戈直集論本兩種。本以庫全本《貞觀政》為底本,參考葉等《貞觀政全譯》(貴州民版社1991)、駢宇騫《貞觀政》(華局2011)兩種成果。
《貞觀政》全卷篇,計萬余字,其乏篇奏議,文辭表述量敷陳排比、援引古典等現象,通全并非易事。們從全精選約萬字容,每篇選至兩則予以注釋翻譯,并對選文延展性點評。選文標準,盡量避免過過繁文字,以對話為主,簡確,故事性,并能集反映該篇核。注釋標準,主針對選文物、典故、理以及與現代漢語用法顯同語。譯文以直譯為主,兼及譯。需指,《貞觀政》部性史著,者完選文本就很刻考,因此們點評沒局限于就選文談,而盡能就其背后歷史事件、相制度等層因素予以闡釋。如所述,本撰從太宗朝至武周樣個無法分割歷史理,本點評詮釋貞觀朝事因由同,還以較墨講述宗、武后期歷史,包括相史實、制度考證,論證務求嚴謹,敘述則盡量活潑,以期更加全面、完反映本背景,并使者通過歷史參照與對比,對貞觀政治更為刻直觀理解。
本選文評析由王炳文承擔,注釋、翻譯部分由王晶承擔。當之處,敬請者方批評指正。
王炳文
20144于京
君第
貞觀,太宗問魏徵曰:“何謂為君暗君?”徵曰:“君之所以者,兼也;其所以暗者,偏信也。《》云:‘先言,詢于芻蕘。’1昔唐、虞之理2,辟,目,達聰,以圣無照,故共、鯀之徒3,能塞也;靖言庸回,能惑也。秦世則隱藏其,捐隔疏賤而偏信趙,及潰叛,得聞也。梁武帝偏信朱異4,而侯景舉兵向闕5,竟得也。隋煬帝偏信虞世基6,而諸賊攻剽邑,亦得也。故君兼納,則貴臣得壅蔽,而必得通也。”太宗善其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