言
、于作者
吳兢,唐代汴州浚儀(今封),于宗總章元(668),卒于玄宗寶載(749)。于幼活們能詳,據《唐》記載即“勵志勤,博通經史”,得鄰邑魏元忠朱敬則贊賞。但也透個很鍵信息,即吳兢沒獲取過科舉功名。(701—705)初魏、朱兩相繼為相,吳兢因史才眾得到薦舉,入省設史館作,參與編修本朝國史,并很被授予拾遺供奉職。拾遺省從品級職務,定額。供奉屬于編制以員,省事,過按照唐朝規定,其資望、俸祿與編制正員官相同。對于吳兢樣沒功名、直接由舉薦入仕,很錯待遇。
705,桓彥范、敬暉等聯禁軍將領政變,將皇帝武則趕臺,廢周復唐,改元神龍,事件因而被稱為“神龍革命”。吳兢政變之后遷為補闕,獲得省正式編制。與韋承慶、崔融、劉幾等共同修成《則實錄》,并因此被提拔為起居郎。省從品官職,負責記錄皇帝常起居活,作為撰實錄基本史料。約景龍元(707)后,吳兢任秘省著作郎。次,老司、曾任舍兼修國史劉幾,因滿于當史館制而辭修史作,將之委任于吳兢。此后久被遷為部郎,本由修史轉向從政個,但恰此母親幸世,吳兢于丁憂還。
元喪期滿后,謝絕朝廷相任命,希望完成此修史作。此后雖歷任諫議夫、尉卿、太子庶子等職,但始終兼任修文館士。
修史作以及政見同,使得吳兢朝際系睦,加以《貞觀政》呈似乎引反對派同見,于吳兢元(729)被調任方擔任荊州司馬,度諸州任職,并得到朝廷特許“以史稿自隨”。后調到方任相州史、鄴郡太守等職,回到京師擔任恒王傅,仍希望承擔修史作,但彼吳兢已經老邁,便,因此任宰相李林甫拒絕請求。寶載(749)卒于,享余。
從初初入史館算起,到元任荊州司馬為止,吳兢后擔任國史修撰作將。如果加此后任期以及回京后著述經歷,則以吳兢幾乎毫無保留貢獻史作。盡管著述宏富,但完流傳僅《貞觀政》卷。其史專著見諸記載者包括《史》卷、《梁史》卷、《陳史》卷、《周史》卷、《隋史》卷、《唐》百卷、《唐》卷、《唐備闕記》卷、《太宗勛使》卷、《宗實錄》卷、《睿宗實錄》卷、《兵正史》卷、《唐名臣奏》卷,此尚參編史著及其著述若干種,惜全部散佚。過需指,們今所到《唐》代唐代歷朝實錄及國史基礎纂修而成,其、武、、睿朝歷史,其實正吳兢等當史著述擷取理,至排除段抄錄。
從個角度,吳兢留后世史財富止部《貞觀政》。吳兢修史崇尚精簡,為世所稱,但著史過于調精煉,以致信息全、歧義頻,史稱“兢卒后,其子所撰《唐史》余卷,事紕繆,逮于壯”(《唐•吳兢傳》)。
、作背景
對貞觀政局度認推崇,《貞觀政》編撰基本。貞觀唐太宗李世民位期號,為公元627—649,共計。李世民唐祖李淵第子,于隋皇(598),卒于唐貞觀(649),享歲。親歷隋末,與父親李淵共同起兵入,并作為實際最統帥平定諸割據勢力,與其祖李淵繼承者,毋寧唐朝基業創建者。唐太宗位期實系列休養息、徭賦政策,政治能夠虛納諫,刑罰務求儉公正,從而使國力得到恢復,民活平提,社定,民族團結,史稱“貞觀之治”。《唐》編纂者認為唐太宗“拔物則私于黨,負志業則咸盡其才”,“斷惑,從善如流,千載稱,而已”(《唐·太宗紀》),很公允評價。《貞觀政序》,吳兢:“太宗政化,良觀,振古而,未之也。至于垂代教之美,典謨諫奏之,以宏闡猷,增崇至者,爰命才,備加甄錄,制略,咸成規。于綴集所聞,參詳史,撮其指,舉其宏綱,兼質文,義懲勸,倫之紀備矣,軍國之政焉……庶乎國者克遵軌,擇善而從,則久之業益彰矣,之功尤著矣。
”將貞觀政局盛贊為亙古未,表現度推崇追慕,希望通過對貞觀朝政教典謨編撰,為當朝后世帝王典范,將種政教之弘揚。